夜晚,两盏大路灯照射着粗糙的水泥地面,一群6-16岁的孩子凑在一起,在教练的带领下或熟练或生疏地运球、传球、投篮。这一幕,发生在湖南湘潭市岳塘区清水村的篮球场上。7年前,大学毕业生戴哲返回家乡工作,为了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他每年暑假都在村里办夏令营,免费教篮球,目前已经帮助200多名孩子实现篮球启蒙。
戴哲的篮球公益夏令营,就像一根绳,连接起大学所学与家乡所需、个人所长与乡亲所想。从2016年至今,很多孩子远离了网瘾、强壮了身体,还有很多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的小朋友因为篮球而变得自信开朗。在戴哲看来,这些正是他坚持下去的意义。
与戴哲相似,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所思所学服务广阔天地。他们有的奔赴全国各地调研,发挥专业优势,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有的关爱弱势群体,例如关爱自闭症儿童,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等。比如,曾因一篇长达6000余字的毕业论文致谢走红的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已经回乡支教,从追光者成为发光人。还有不少高校积极推动“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助人自助。
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乡村振兴被注入了青年智慧、青年力量。与此同时,社会实践也为大学生、毕业生提供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学以致用,感悟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锤炼自身品格与经验。就像戴哲,他的主业是一名分管农田水利和安全宣传的村干部,而对于篮球公益的坚持,则会加深他对脚下土地温度的感知,在工作中更有干劲,并收获更加饱满的生活体验。
在戴哲与小朋友们的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体育的力量,正如他的妻子所说,“打篮球锻炼了身体,社交范围也广了”。体育从来不局限于胜负的单维指向,更重要的是带来筋骨的强健、人格的成长。试想一下,当清水村的小朋友长大后,曾经体弱多病的孩子因为篮球而变成运动健将,不善交际的孩子因为篮球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因为篮球而学会敬畏规则、保护队友、尊重对手……这不正是体育的意义吗?他们的故事诠释着为什么要全民健身,也推开了乡村体育振兴的一扇大门。
吕京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网络“苦学”流行:以自嘲纾解压力 下一篇:互相报喜不报忧 年轻人和父母如何“靠近”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