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教育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这也是我们2021年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同时也是本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我们一起来关注教师队伍建设这个话题。
今天要向大家发布和介绍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中央4号文件的落实进展情况。各位知道,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一个非常重磅的文件,也就是《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我们简称4号文。到目前已经整整三年时间了,落实情况如何,我们请中央教科院作了第三方评估,今天就向各位发布评估的结果。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任友群司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刘冬梅副司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于发友,还有我们特地请来了一位职业院校的代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喜军书记。下面我们首先请任友群司长介绍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有关情况。
各位新闻界朋友,大家上午好,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刚刚续梅同志也说了,2018年1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就是4号文件正式发布了。文件印发三年以来,我们以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目标,高度聚焦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积极谋划改革实施路径,驰而不息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2018年,颁布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配套的违规处理意见或办法,明确教师职业行为底线。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9年以来,我们指导各地通过加大挖潜创新力度、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调剂等多种方式来增加中小学编制。我们也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督促各地出台教师减负清单。2010年,出台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下大力气补上乡村教师队伍短板。更需要一提的是,2020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教师节重要寄语,教育部学习贯彻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组织开展系列研讨、系列文章、系列课堂、系列巡讲等,深入推动落实中央4号文件,把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的关心落到实处。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正在大踏步前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建设一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教师队伍,还需要不懈的努力。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十四五”期间将持续破除教师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教师队伍从基本支撑向高质量支撑转型。近期,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针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印发了两个文件。一份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稍候我们会请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刘冬梅副司长来作详细介绍。还有一份是《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刚刚续梅同志也说,这是十八大以来第一个全面系统部署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
我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并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文件强调了4个方面的内容,我跟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强调把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这一点上,我们突出5个抓手。第一,强化高校教师“四史”教育。明确制度化要求,在一定周期内做到全员全覆盖,引导广大教师厚植信念情怀。第二,推进常态化师德培育涵养。将各类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达到一定的学时、考核合格方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并且上岗任教。第三,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第四,严肃师德问题查处。建立健全师德违规通报曝光机制,依托政法机关建立的全国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库,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第五,完善教师思政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统筹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二是强调把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主要推进4项改革。第一,完善高校教师聘用机制。高校根据有关规定和办学实际需要,自主制定教师聘用条件,自主公开招聘教师。第二,加快高校教师编制岗位管理改革。实施岗位聘期制管理,进一步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等管理方式,落实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第三,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推进代表性成果评价。第四,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建立高校薪酬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健全完善高校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高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导向作用。
三是强调把细化落实教师评价改革作为关键路径,这里有4项举措。第一,以破“五唯”为导向。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坚持正确的人才使用导向,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第二,破除论文“SCI至上”,规范高等学校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坚决摒弃“以刊评文”。第三,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分级反馈机制。建立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教师评价政策联动机制。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探索长周期评价。第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将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
四是强调把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作为基本要求,我们强化3项保障。第一,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等。第二,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健全教师发展的组织体系,推动建设各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鼓励高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第三,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支持。鼓励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建立青年教师多元补充机制。鼓励高校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用多种方式切实解决青年教师后顾之忧,全力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这是对第一个大文件的基本介绍。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有关情况。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为服务“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面向职业院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希望经过三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目前,首批立项建设的国家级职教创新团队(简称“创新团队”)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122所高职院校,示范引领了新时代高素质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了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一是开展全员培训,团队教师能力素质全面加强。遴选清华大学等18家培训基地,分专业领域开展组织培训者培训研修,提高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累次培训30余批超过3.5万人次。启动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分批次选派团队成员赴德国研修培训,学习借鉴国际“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二是创新在线培训,团队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2020年,我们委托同济大学在线开展德国职业教育专题培训,委托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创新团队异地同步线上培训,累计培训3万多人,不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实践能力。
三是推动多方协作,团队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分领域建立19个协作共同体,通过研究合作、资源共享、人员互聘、学分互认等方式,围绕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开展协同研修600余次。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遴选公布中航、中铁集团等102家企业为首批全国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公布创新团队实质性合作企业有2800余家,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
四是设置专项课题,团队教改研究实践成果初显。聚焦职业教育教学、教材、课程、资源等改革创新,针对加强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等核心任务,设置重点专业课题123项,推动122家高职院校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公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55门、在线开放课程969门。
五是做好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三教”改革落地落实。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对接本区域重点专业集群,统筹做好省、校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整体规划,目前已建立229个省级创新团队、1200余个校级团队、40余个省内团队协作共同体。这两个主要文件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感谢任友群司长,下面请刘冬梅副司长介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有关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去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也强调要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也把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落实中央有关要求,人社部和教育部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这次改革主要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政策举措:一是健全制度体系。保持高校教师现有岗位类型总体不变,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同时,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设置新的岗位类型。二是完善评价标准。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不良倾向。三是创新评价机制。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同时,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激发人才活力。
四是落实自主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到高校,由高校自主制定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自主组织评审、按岗聘用,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探索实行教师职务的聘任改革,设置助理教授等职务。五是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评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审纳入单列计划、单列标准、单独评审体系,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六是强调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实行评聘结合。
高校教师队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下一步,人社部和教育部将密切合作,指导各地、各高校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设置更加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评价,持续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谢刘冬梅副司长,接下来请于发友副院长介绍4号文件发布三年来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结果。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为切实了解各地贯彻落实中央4号文件的整体情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第三方监测评估项目组,研制开发了由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和175个监测点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3年来,通过对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评报告的深入分析、9个省份及其51个区县的重点监测和1万余份调查问卷分析,形成了评估报告。下面向大家介绍主要情况。
一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第一,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得到加强。各省区市均成立省级层面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抓教师工作。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2020年全国平均超过80%,三分之一的省份超过90%,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有效落实。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大力选树优秀教师典型;通过自查、通报、曝光、督察等途径开展师德治理。切实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